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宝山河道清淤焕新颜,水清岸绿惠民生

发布日期:2025-07-12 09:29:58 浏览次数:
宝山河道清淤焕新颜,水清岸绿惠民生

宝山河道清淤:守护都市水脉的生态实践

一、河道清淤的背景与含义

宝山区作为上海市主要的工业与居住复合区域,其密集的河网水系承担着防洪排涝、生态调节等多重功能。伴随都市化进程加快,部分河道因长期淤积导致水体流动性下降、水质恶化,甚至作用汛期行洪安全。2023年宝山区政府将河道清淤工程列为重点民生项目,打算通过系统性疏浚,恢复河道生态功能,打造"水清、岸绿、景美"的都市水环境。

清淤工程不但关乎基础设施维护,更是践行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理念的具体行动。通过清除底泥中沉积的氮磷污染物,可有效降低内源污染,配合后续生态修复举措,有望使区域水质从V类提高至IV类标准,为市民创造更优质的亲水地方。

二、科学清淤的技术创新

本次工程采纳"精准测绘+生态清淤"的组合技术路线。首选通过多波束测深仪和底泥采样分析,建立三维淤积模型,精确识别污染层分布。相较于传统全断面开挖方式,新型环保绞吸式挖泥船能实现20厘米精度分层清淤,避免破坏原生土层结构。

针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区段,创新引入"原位固化+资源化利用"技术:将清淤污泥与固化剂混合后,经检测达标的部分转化为路基填料,实现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。据统计,宝山南大片区通过该技术已处置污泥12万立方米,资源化利用率达65%。

三、工程实施中的挑战与打破

在人口稠密城区开展清淤面临多重挑战。以蕰藻浜支流为例,狭窄的作业面与跨河管线形成"立体障碍网"。项目组采纳BIM技术预演施工过程,定制微型清淤设备,在确保燃气、电力管线零损伤的前提下完成3.2公里河道治理。

另一个打破点是智慧监管系统的实施。通过安装水质在线监测仪、视频监控等物联网设备,构建起覆盖清淤-运输-处置全过程的数字化治理平台。该平台可追踪每艘作业船只的轨迹与载重数据,确保3.8万吨淤泥全部合规处置。

四、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

截至2024年一季度,已完成清淤的河道溶解氧含量提高40%,水生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。在月浦港示范段,消失多年的鳑鲏鱼群重现河道,沿岸新增的生态浮岛成为白鹭栖息地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清淤工程与滨水地方改造同步实施,新建的8公里滨水步道日均接待市民超5000人次。

工程还带动了周边地块价值提高。据同济大学环境学院评估,宝山新城片区因水环境改善,商业用地溢价达12%,印证了生态环境与经济进步的正相关关系。附近居民满意度调查显示,91%受访者认为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。

五、长效机制与未来展望

为避免"清淤-淤积-再清淤"的循环,宝山区建立了"河长制+大数据"双维管护体系。通过接入气象、水文等12类动态数据,智能预警淤积危险,实现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控的转变。同时试点"淤泥银行"制度,对疏浚产生的土方进行统一调度,用于湿地建设等生态工程。

未来三年,宝山打算将清淤阅历推广至全区72条中小河道,并讨论"清淤+碳汇"新模式。通过种植沉水植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,预计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300吨,让河道成为都市的"生态静脉"。

——我们数据来源于宝山区水务局2024年度报告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案例
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