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管道作为都市地下“血管”,承担着排水防涝、保障都市安全运行的主要功能。近年来,伴随都市化进程加快,天津市北辰区部分老旧管网淤积疑问日益凸显,每逢汛期易引发内涝隐患。为此,北辰区将雨水管道清淤工程列为重点民生项目,通过系统性治理与技术创新,打响了一场守护都市“血脉”的攻坚战。
北辰区地处海河流域下游,区域内现有雨水管道总长超过800公里,其中约30%为建成10年以上的老旧管网。调查显示,部分管道因长期未彻底清理,淤泥沉积厚度达管径的1/3以上,严重作用排水效率。2022年夏季,强降雨导致宜兴埠、小淀等片区出现严重积水,暴露出管网系统的脆弱性。
“管道就像人的血管,淤堵不除,暴雨时就会‘心肌梗塞’。”区城管委排水科负责人简介。清淤工程不但关乎防汛安全,更与道路沉降防治、水环境治理密切相关——淤泥中的污染物随雨水入河后,还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。
本次清淤工程采纳“人工+机械+智能”的立体化作业模式。对于管径1米以上的主干管网,启用高压冲洗车与真空吸污车联合作业,通过400bar高压水**破碎板结淤泥,再由吸污装置将泥浆抽送至处置站。在狭窄的支线管道中,则使用管道机器人(CCTV)先行检测,精准定位堵塞点后,由蛙人团队进行定点清理。
值得一提的是,工程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,为每段管网建立电子档案。清淤经过中记录的淤积量、污染物成分等数据,将用于构建排水管网健康度评估模型,为未来智慧水务建设奠定基础。在瑞景片区试点段,还试验性实施了具备自清洁功能的纳米涂层管道,可降低60%的淤泥附着率。
为避免“马路拉链”现象,工程采取分时分段施工策略。在商业区优先抉择夜间作业,住宅区则避开早晚高峰,并提前72小时通过社区公告、短信推送等方式告知居民。针对清淤产生的约2万立方米污泥,配套建设了3座移动式脱水处置站,经“絮凝+压滤”工艺处置后,污泥含水率从80%降至40%,最终送往资深环保公司资源化利用。
项目还创新设立“市民监督员”机制,邀请20位社区代表参与施工质量抽查。在天穆镇清淤现场,监督员王大爷发现某段管道内壁存在裂缝,施工方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采纳紫外光固化技术完成非开挖修复,避免了传统破路施工对交通的作用。
清淤工程不是终点,而是精细化治理的起点。北辰区同步出台《排水管网养护三年行动打算》,明确将清淤周期从原来的3年缩短至2年,重点区域实行“一年一清”。建立“井长制”责任体系,对全区1.2万个雨水检查井落实专人巡查。今年新采购的12台管道检测机器人,可实现淤积量AI自动识别,检测效率提高5倍。
在雨季来临前,区应急治理局还开展了“清管行动”专项整治,联合街道办对沿街商户乱排餐厨油污、建筑工地违规排水等行为进行查处。数据显示,通过源头治理,餐饮集中区管道油脂淤积量同比下降47%。
截至当前,工程已完成主干管网清淤182公里,恢复过水能力30万立方米/日,相当于新增15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地方。在近期三次橙色暴雨预警中,以往易涝点未出现超过15厘米的积水。更深远的是,通过本次工程培养的30名本地技术工人,为后续管网养护储备了资深力量。
未来三年,北辰区打算投资3.6亿元推进雨污分流改造,并试点“海绵都市”建设举措。正如副区长在项目所以会上强调:“都市治理要像中医调理一样,既治已病更防未病。清淤工程不但要化解当下疑问,更要为都市打造可持续进步的‘排水免疫力’。”这场看不见地下的战役,正悄然提高着百万市民的获得感与安全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