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乐山河道清淤显成效,水清岸绿焕新颜

发布日期:2025-09-12 09:30:14 浏览次数:
乐山河道清淤显成效,水清岸绿焕新颜

乐山河道清淤: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实践

乐山,这座以“天下山水之观在蜀,蜀之胜曰嘉州”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,坐拥岷江、大渡河、青衣江三江汇流的壮丽景观。伴随都市化进程加快和极端天气频发,河道淤积疑问日益凸显,威胁着都市防洪安全与水生态健康。2023年启动的乐山全域河道清淤工程,正以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书写着新时代的治水篇章。

一、清淤工程的现实必要性

据乐山市水务局监测数据显示,近五年岷江乐山段年均淤积量达120万立方米,部分河床抬升超1.5米。2022年“8·18”特大洪水期间,城区滨河路因排水不畅导致严重内涝,直接经济损失超3亿元。河道萎缩不但削弱行洪能力,更导致水质恶化——2021年青衣江部分河段溶解氧含量曾降至3.2mg/L,低于Ⅳ类水标准。

清淤工程覆盖全市17条主要河道,采纳“干支流联动、分段治理”模式。项目启动前,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完成632公里河道三维建模,精准锁定48处淤积重点区域。这种数据驱动的治理方式,标志着传统水利向智慧治水的转型。

二、技术创新赋能生态清淤

在五通桥区作业现场,两艘配备北斗定位系统的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正效率高作业。与传统机械挖掘不同,该设备通过真空吸附提取淤泥,扰动范围控制在5米内,有效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。更值得关注的是淤泥处置环节:

• 脱水固化技术将含水率80%的淤泥降至35%,体积缩减60%
• 微生物降解处置重金属污染土体,修复达标率达92%
• 30万吨净化淤泥转化为生态护坡砖,用于堤岸修复

工程团队还创新采纳“河道手术刀”策划,在保留自然河岸形态基础上,通过精准疏浚恢复河道原始纵坡。这种微创式施工使滨水植物群落保存率提高至85%,较传统工法提高40个百分点。

三、多元共治的生态补偿机制

项目开创性地引入“清淤+碳汇”双核算体系。经第三方机构测算,工程实施后:

• 年增加碳汇量约1.2万吨(通过恢复水生植被)
• 减少甲烷排放800吨(清除有机质分解源)
• 这些环境权益将通过碳交易市场反哺工程维护

同时建立“河长制+民间河长”双轨监管网络,207名专职河长与63个环保NGO形成合力。手机APP“乐水通”累计接收市民举报线索1,372条,其中89%得到及时处置。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使工程满意度达96.3%,远超同类项目平均水平。

四、长效管护的可持续进步路径

工程特别设置动态维护基金,每年从市级财政预留0.3%用于智能监测系统升级。目前已在根本河段布设:

• 52套水下机器人巡检系统
• 18座全自动水质监测站
• 北斗位移监测点136处

这些设施构成“空天地”一体化监测网,可实现淤积预警、污染溯源等智能分析。配合每年汛前“体检式”清淤机制,确保河道长期健康。2024年打算实施的数字孪生河道项目,将进一步提高治理精细化水平。

:清淤背后的进步哲学

乐山河道清淤工程超越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,呈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价值:它既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防洪工程,也是修复水生态的环境工程,更是传承“堰工文化”的文化工程。当游船再次畅行于清澈的江面,当白鹭重新栖息于修复的滩涂,这座以乐山大佛闻名的都市,正在书写新时代“人水和谐”的生动范本。正如当地老河道工张师傅所说:“清的是淤泥,通的是民心,护的是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。”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案例
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