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高效过滤池清淤,保障水质焕然一新

发布日期:2025-07-14 09:34:50 浏览次数:
高效过滤池清淤,保障水质焕然一新

过滤池清淤:保障水质安全与系统效率高运行的根本

在现代水处置系统中,过滤池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身份。不管是自来水厂、污水处置厂还是工业循环水系统,过滤池通过物理或生物方式去除水中杂质,确保出水质量达标。伴随运行时间的推移,过滤池底部会逐渐积累淤泥、藻类、微生物膜等沉积物,导致过滤效率下降、能耗增加甚至水质恶化。科学规范的清淤差事成为水处置设施维护中不可忽视的环节。

一、过滤池淤积的成因与危害

过滤池淤积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:一是原水中携带的悬浮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;二是微生物代谢形成的生物膜老化脱落;三是化学药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。以某地自来水厂为例,其石英砂滤池运行6个月后,淤积层厚度可达15-20厘米,其中60%为无机颗粒,30%为有机生物膜,10%为铁锰氧化物。

淤积物积累会引发连锁反应:滤料孔隙率降低导致过滤周期缩短30%-50%,反冲洗频率增加;局部厌氧环境可能滋生硫酸盐还原菌,产生硫化氢腐蚀设备;更严重的是,淤积层可能成为贾第虫、隐孢子虫等病原体的庇护所。2018年某市爆发的饮用水异味事件,经溯源发现正是由于滤池淤积导致微生物异常繁殖所致。

二、清淤作业的标准过程与技术要点

规范的清淤作业应遵循"评估-准备-实施-验证"四步过程。前期需采纳内窥镜检测、淤积物采样分析等手段评估污染程度。某污水处置厂的实践表明,当淤积物占比超过滤料体积的25%,或SS(悬浮物)浓度高于2000mg/L时,必须进行彻底清淤。

作业实施阶段包含根本技术环节:

1. 分级排水经过中要控制流速不超过0.3m/s,防止扰动底层污染物

2. 高压清洗机应保持15-20MPa压力,喷嘴与滤料呈45°角冲洗

3. 对于生物膜顽固区域,可先用含过硫酸氢钾的清洗剂浸泡2小时

4. 清理出的淤泥需经脱水处置,含水率降至80%以下方可外运

三、创新清淤技术的实施实践

近年来,智能清淤设备正在改变传统作业模式。某科技公司研发的履带式清淤机器人,配备超声波传感器和机械臂,可实现90%淤积物的自动化清除,相比人工效率提高5倍。更值得关注的是气动循环清淤系统,通过文丘里效应形成高速水流漩涡,在不停产状况下完成在线清淤,已在长三角地区10个水厂推广实施。

在材料领域,自清洁滤料的出现带来打破。某研究团队开发的TiO₂改性滤料,在紫外光催化下可分解表面有机污垢,使清淤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8个月。实验数据显示,这种滤料在连续运行200次过滤循环后,仍能保持初始渗透系数的85%以上。

四、清淤作业的安全治理与环境保护

清淤现场必须执行"五个强制"安全举措:强制通风、强制检测(H₂S、CH₄)、强制防护(正压式呼吸器)、强制监护、强制受限地方作业许可。2023年新修订的《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》明确规定,深度超过1.2米的滤池清淤必须使用三点式安全带和救生绳。

环境管控方面,清淤废水应经过pH调节、絮凝沉淀处置,达到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三级标准后方可排入市政管网。某环保公司创新的淤泥资源化工艺,通过添加固化剂将脱水淤泥制成路基材料,实现了100%资源化利用,每吨处置成本较传统填埋降低40%。

五、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的构建

建立数字化治理平台是提高清淤效能的长效机制。某水务集团开发的智能运维系统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滤池压差、浊度等12项参数,运用算法预测淤积态势,准确率达92%。系统自动生成最优清淤打算,使设备利用率提高18%,能耗降低7.3%。

人员培训体系同样根本。建议实施"三级"培训制度:初级工掌握基本操作规程,中级工具备淤积状况判断能力,高级工能制定清淤策划并处置突发状况。日本某水厂的"清淤道场"培训模式值得借鉴,通过VR模拟20种经常见到故障场景,使员工应急处置能力提高60%。

过滤池清淤看似是水处置过程中的常规操作,实则是保障水质安全的最终防线。伴随《水污染防治法》的严格执行和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,清淤作业正从阅历型向科技型转变。未来,通过智能配备、新型材料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,过滤池全自动清淤系统将成为水处置设施的标配,为饮用水安全和生态保护构筑更可靠的屏障。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案例

在线客服